勾陈一)能够“恒定指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非常接近地球自转轴(地轴)指向的天球北极点。地球自转时,整个天球看起来都在围绕这个北极点旋转,而恰好位于这个点附近(目前约0.5度)的北极星,看起来就几乎不动,成为指示正北方向的天然灯塔。
然而,这种“恒定”是相对的、暂时的。 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并非永恒不变,它存在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摆动,称为岁差。正是岁差现象导致了北极星的位置会随着时间发生变迁。
揭秘岁差现象
地球的形状: 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部分略微隆起的扁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公里)。
日月引力: 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引力作用不均匀。
陀螺效应: 地球像一个巨大的、旋转着的陀螺。日月引力试图将地球的赤道面拉向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但这种拉力作用在旋转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是立即改变方向,而是导致其自转轴发生
缓慢的进动。
进动轨迹: 地球的自转轴会围绕一个垂直于黄道面的轴(黄轴)缓慢地画一个圆锥形轨迹,就像旋转的陀螺轴在重力作用下画圈一样。
周期: 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圆锥轨迹(进动一周)大约需要
25,800年(常简称为26,000年)。这个周期就是
岁差周期。
岁差对“北极星”位置的影响
- 天球北极点的移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在进动,它指向的天球北极点也在天球背景上缓慢移动。
- “北极星”的变迁: 哪个恒星恰好位于移动的天球北极点附近,哪个恒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北极星”。随着北极点的移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恒星担当“北极星”的角色。
历史上的“北极星”与未来的“北极星”
- 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时代): 当时的北极星是天龙座的右枢(Thuban / α Draconis)。它距离当时的北极点很近(约0.1度),是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期的重要导航星。
- 古希腊时代: 北极点已经移开右枢,但没有特别明亮的恒星靠近北极点。小熊座的帝星(β UMi)和太子(γ UMi)相对靠近一些。
- 现在(公元2000年左右): 小熊座的勾陈一(Polaris / α UMi)是当前的北极星。它于约公元500年时最接近北极点(约0.7度),现在距离北极点约0.5度,并且仍在缓慢靠近,预计在公元2100年左右达到最小距离(约0.45度),之后将开始缓慢远离。
- 未来:
- 约公元3,000年:北极点将移动到勾陈一和仙王座的少卫增八(γ Cephei)之间。
- 约公元4,000年:仙王座的天钩五(γ Cephei)将成为较亮的北极星。
- 约公元10,000年:天鹅座的天津四(Deneb / α Cyg)将靠近北极点(但仍有约7度距离)。
- 约公元14,000年: 天琴座的织女星(Vega / α Lyrae)将成为一颗非常明亮耀眼的北极星(距离北极点约5度)。织女星曾是约公元前12,000年的北极星。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用北极星指北?
- 距离足够近: 虽然勾陈一并非精确位于天球北极点,但目前0.5度的距离(小于满月的直径)在肉眼看来,它几乎就是固定在正北方向不动。它在夜空中画出的圆圈非常小,肉眼难以察觉其移动。
- 相对稳定期: 在人类个体生命甚至文明史的尺度上(几百年到几千年),北极点的移动速度相对缓慢(每年约50角秒),勾陈一作为“指北星”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可靠的。
如何找到北极星(现在)?
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北斗七星(大熊座):
找到北斗七星斗勺(像水瓢的部分)外侧的两颗星(
天枢和
天璇)。
将这两颗星的连线,从天璇向天枢的方向
延长约5倍距离。
你就能找到一颗相对较亮的、孤零零的恒星,那就是
北极星(勾陈一)。它同时是小熊座斗勺(小北斗)勺柄的末端。
总结
北极星指北的原理: 它极其接近地球自转轴指向的天球北极点,因此看起来几乎不动。
岁差现象: 地球自转轴因日月引力对赤道隆起的拉力作用而发生缓慢进动,周期约26,000年。
星位变迁: 岁差导致天球北极点在恒星背景上持续移动,因此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恒星成为“北极星”(如右枢、勾陈一,未来是织女星)。
当前的“恒定”: 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勾陈一距离北极点足够近(<0.5度),其视觉移动极小,因此在导航和定位上仍能可靠地指示正北方向。但这种“恒定”是岁差周期中一个短暂的片段。
所以,北极星的“恒定指北”是地球动力学和漫长天文周期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相对结果。了解岁差,让我们明白夜空并非永恒不变,我们所见的“北极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位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