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百香果品种(主要是黄果种及其杂交后代)需要人工辅助授粉,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花器结构特殊(雌雄蕊异位)、缺乏有效的自然传粉媒介、或者存在自花不亲和性,导致自然条件下授粉成功率低,坐果率差。
以下是详细解释:
花器结构特殊(雌雄蕊异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 紫果种: 常见的紫色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通常是自花授粉的。它的雌蕊柱头(接受花粉的部分)和雄蕊花药(产生花粉的部分)在花朵成熟时位置接近,甚至柱头会向下弯曲接触到花药。这样,风吹、蜜蜂轻微触碰甚至花朵自身的重量就足以让花粉落到柱头上完成授粉。
- 黄果种及其杂交种: 黄色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以及很多商业化的黄紫杂交品种(如台农一号、黄金百香果等),其花器结构存在雌雄蕊异位现象。具体表现为:
- 柱头高耸: 雌蕊的柱头通常高高举起,远离雄蕊花药。
- 花药位置较低: 雄蕊的花药位于柱头下方。
- 空间隔离: 这种空间上的隔离使得同一朵花的花粉很难自然落到自身的柱头上(自花授粉困难)。花粉需要“外力”被带到更高的柱头上。
缺乏有效的自然传粉媒介:
- 原产地媒介: 在百香果的原产地(南美洲),有特定的大型蜜蜂(如木匠蜂、熊蜂)或蜂鸟等访花者,它们体型较大、力量足,在访问花朵吸食花蜜时,身体能有效地接触到高耸的柱头和较低的花药,从而将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异花授粉),完成授粉。
- 引种地媒介缺失或低效: 当百香果被引种到世界其他地区(如中国、东南亚、非洲等地)种植时,这些特定的大型传粉昆虫或蜂鸟往往缺失。当地常见的蜜蜂(如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体型较小、力量较弱,或者对百香果花不特别感兴趣,它们在花朵上活动时,可能只在花冠外围吸蜜,无法有效地将下方花药的花粉带到上方高耸的柱头上,或者无法在花朵间有效传递花粉。因此,自然异花授粉的效率非常低。
自花不亲和性:
- 虽然雌雄蕊异位是主要障碍,但一些黄果种及其杂交种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花不亲和性。这意味着即使人工将同一朵花的花粉放到自己的柱头上,也可能因为生理上的不亲和而无法成功受精结实。或者即使能结实,但坐果率不高。异花授粉(用不同花朵的花粉)通常是更可靠的方式。
环境因素的影响:
- 温度: 低温或高温都可能影响花粉的活力和柱头的可授性。在非适宜温度下,即使结构允许,自然授粉成功率也会下降。
- 湿度: 持续阴雨天气会冲刷花粉,降低花粉活力,也阻碍传粉昆虫活动。
- 风力: 百香果花粉较重且粘,风力传播效率很低。
为什么人工辅助授粉有效且必要?
克服结构障碍: 人工授粉(通常用毛笔、棉签、海绵棒、甚至手指)可以精确地将下方花药上的花粉直接涂抹到高耸的柱头上,完美解决了雌雄蕊异位造成的空间隔离问题。
提高坐果率和产量: 自然条件下,黄果种及其杂交种的坐果率可能只有10%-30%,甚至更低。而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将其提高到
60%-90%以上,显著增加产量,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
提高果实品质: 充分授粉的果实发育更均匀、个头更大、果形更端正、籽粒更饱满、果汁含量更高,整体品质更好。
弥补传粉媒介不足: 在缺乏有效自然传粉者的地区,人工授粉是唯一可行的保障授粉的方式。
操作相对简单: 虽然费时费力,但人工授粉技术本身并不复杂,种植者容易掌握。
如何进行人工授粉?
时间: 最佳时间通常是
上午9点到下午1点之间,此时花朵刚完全开放(花瓣平展),花粉活力最强,柱头粘液分泌旺盛,最易接受花粉。阴天可稍晚。
识别: 选择当天开放的健康花朵。
取粉: 用授粉工具(毛笔、棉签等)轻轻刮取雄蕊花药上金黄色的花粉(花药通常在花瓣内侧基部一圈)。
授粉: 将沾满花粉的工具,均匀、充分地涂抹在雌蕊高高凸起的柱头(通常有三个分叉)上,直到柱头明显沾满黄色花粉。
标记(可选): 有时会在授粉后的花柄上做个小标记(如绑线),方便后期统计坐果率。
总结:
百香果(尤其是黄果种及其杂交品种)需要人工辅助授粉的核心奥秘在于其特殊的雌雄蕊异位花器结构,使得自花授粉困难。在原产地依赖特定的大型传粉者进行异花授粉,但在引种地这些传粉者往往缺失,导致自然授粉效率极低。人工辅助授粉通过人为操作,精确地将花粉传递到柱头上,有效克服了结构障碍和传粉媒介缺失的问题,是保证高产、优质的关键栽培技术。对于紫果种,因其花器结构利于自花授粉,通常不需要人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