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金科技

地震烈度与震级有什么区别?一文读懂地震相关术语含义

2025-07-30 18:04:01 浏览次数:0
详细信息

完全不同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下面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它们的区别以及相关术语:

核心区别:本质不同

震级 (Magnitude):

烈度 (Intensity):

简单比喻 其他关键地震术语解释 震源 (Hypocenter / Focus):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破裂的起始点。是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头。 震中 (Epicenter): 震源正上方对应的地表位置。通常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在震中附近(但不是绝对,受地质构造影响)。地图上标注的点通常是震中。 震源深度 (Focal Depth):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根据深度可分为: 地震波 (Seismic Waves): 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以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主要分为: 余震 (Aftershock): 在主震(一次地震序列中最大的那次地震)之后,在同一区域发生的、震级较小的地震。是地壳在主震破裂后应力重新调整的结果。余震可以持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但强度和频率会逐渐衰减。 前震 (Foreshock): 在主震之前,在同一区域发生的、震级较小的地震。有时是主震即将发生的信号,但并非所有主震前都有明显可识别的前震序列。 主震 (Mainshock): 一个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那次地震。 地震序列 (Earthquake Sequence):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区域内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包括前震(如果有)、主震和余震。 里氏震级 (Richter Magnitude): 早期由查尔斯·里克特提出的震级标度,基于特定地震仪在特定距离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对浅源、中小地震较适用,对大震级或远距离地震有局限性。现在更多被矩震级取代。 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Mw):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最物理意义明确的震级标度。它基于地震矩(断层破裂面积、平均滑动量和岩石剪切模量的乘积)计算得出。能够准确反映地震的真实规模,对大震级没有上限限制,且与能量释放直接相关。新闻和专业报告中提到的震级通常指矩震级。 地震烈度表 (Intensity Scale): 将地震烈度划分为若干等级,并详细描述每个等级对应的现象(人的感觉、器物反应、建筑物破坏、地表变化等)的表格。如中国的12度烈度表: 总结与关键点

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是读懂地震信息、理解地震破坏力和科学防灾减灾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