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蔬菜名称,不仅能了解我们今日餐桌上的蔬菜源流,还能窥见古人的饮食文化与农业智慧。以下是一些重要古籍及其记载的常见蔬菜(按蔬菜类别分类),并标注了首次明确记载或详细描述的文献:
核心参考古籍:
《诗经》 (西周至春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载了许多野生或早期栽培的植物名称。
《周礼》 (战国): 记载了周代职官制度,涉及宫廷膳食中的蔬菜。
《尔雅》 (战国至秦汉): 中国最早的词典,有《释草》篇专门解释植物名称。
《礼记》 (西汉): 记录礼仪制度,提及祭祀和日常饮食中的蔬菜。
《神农本草经》 (东汉): 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记载药用植物,许多亦是蔬菜。
《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 仿《礼记·月令》体例,记载一年十二个月的生产活动,包括蔬菜种植。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最重要的古代农书之一,系统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蔬菜栽培技术,是考证南北朝以前蔬菜的最关键文献。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集大成的本草学巨著,对历代蔬菜名称、形态、用途有详细考订和总结。
今日常见蔬菜及其古籍记载举例:
一、 叶菜类:
白菜 (菘): 原产中国。最早明确记载栽培的是《南齐书·周颙传》(“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齐民要术》未专门记载“菘”,但后世考证其“蔓菁”条可能包含类似白菜的品种。
至迟到唐代,“菘”已成为重要蔬菜。
芥菜: 原产中国。《礼记·内则》:“脍,春用葱,秋用芥”。说明春秋时期已用芥籽调味。《齐民要术》有专篇《种芥》,详细记载其栽培和做“芥子酱”的方法。
韭菜: 原产中国。《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说明很早就用于祭祀和食用(做腌菜)。《齐民要术》有《种韭》专篇。
葱: 原产中国西部及西伯利亚。《礼记·内则》:“脍,春用葱”。《尔雅·释草》:“茖,山葱”。《齐民要术》有《种葱》专篇。
蒜 (小蒜/大蒜): 小蒜 (薤) 原产中国。《夏小正》:“十二月纳卵蒜”。大蒜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齐民要术》有《种蒜》专篇,区分大小蒜。
芫荽 (胡荽): 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齐民要术》有《种胡荽》专篇。
菠菜 (波斯菜/菠薐菜): 原产波斯(今伊朗),唐代经尼泊尔传入中国。《新唐书·西域传》和《唐会要》有记载,《本草纲目》释名“波斯草”。
莴苣: 隋唐时期由呙国(具体地点有争议,一说在今阿富汗或中亚)传入,故名“莴苣”。《清异录》(宋)等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
苋菜: 原产中国。《尔雅·释草》:“蒉,赤苋”。《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齐民要术》在《种葵》等篇后提到“种苋”法。
蕹菜 (空心菜): 原产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南方草木状》(晋·嵇含) 记载:“蕹菜如落葵而小”,《本草纲目》有载。
二、 根茎类:
萝卜 (莱菔/芦萉): 原产地中海沿岸或中国。《诗经》有“菲”(可能指萝卜或类似植物)。《尔雅》郭璞注:“葖,芦萉”,即萝卜。《齐民要术》有《种蔓菁》篇,将萝卜与蔓菁并列叙述。
蔓菁 (芜菁): 原产地中海沿岸或中国西部。《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 “葑”即蔓菁。《吕氏春秋》明确记载其优点。《齐民要术》有《种蔓菁》专篇。
芋 (芋头): 原产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管子·轻重甲》:“春日耜耒,次日获麦,次日薄芋”。《齐民要术》有《种芋》专篇。
姜: 原产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论语·乡党》:“不撤姜食”。《吕氏春秋》赞美其味。《齐民要术》有《种姜》专篇。
莲藕 (荷): 原产中国和印度。《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尔雅·释草》详细解释荷的各部分名称。《齐民要术》在《养鱼》篇提到种莲藕法。
山药 (薯蓣): 原产中国。《山海经》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齐民要术》在《种苜蓿》后提到“种薯蓣”法。
百合: 原产中国。《尔雅·释草》有“蹱”字,郭璞注即百合。《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要作为药用和观赏,食用记载较晚(如《本草纲目》)。
三、 瓜果类:
冬瓜: 原产中国和印度。《神农本草经》称“白瓜”。《齐民要术》引《广志》有“冬瓜”名,并在《种瓜》篇提到“冬瓜”种植法。
黄瓜 (胡瓜): 原产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传入。《齐民要术》有《种胡瓜》专篇。
瓠瓜 (葫芦): 原产非洲或印度,很早就传入中国。《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瓠。《齐民要术》有《种瓠》专篇。
丝瓜: 原产印度,唐宋时期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始有详细记载。
茄子 (落苏/昆仑瓜): 原产印度和东南亚。晋代文献《南方草木状》有记载。《齐民要术》引《广志》有“种茄子法”。
四、 豆类:
大豆 (菽): 原产中国。“五谷”之一。《诗经》中多次出现“菽”。《齐民要术》有《大豆》、《小豆》专篇。
赤豆 (小豆): 原产中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齐民要术》有《小豆》专篇。
绿豆: 原产印度、东南亚。南北朝时期可能已传入,《齐民要术》未明确记载,北宋《东京梦华录》等文献已常见。
豌豆 (毕豆/胡豆): 原产地中海和中亚,汉代或更早传入。《尔雅》称“戎菽”。《齐民要术》有《豌豆》专篇。
蚕豆 (胡豆): 原产西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本草纲目》引《太平御览》称“胡豆”。
扁豆 (峨眉豆/沿篱豆): 原产印度或东南亚。南北朝时期可能已传入,《齐民要术》未载,唐宋文献多见(如《图经本草》)。
豇豆: 原产非洲。《本草纲目》始有详细记载,称“此豆红色居多,莢必双生”。
五、 其他:
葵 (冬寒菜/冬苋菜): 古代最重要的蔬菜之一,被称为“百菜之主”。《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齐民要术》将《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明代以后逐渐被白菜取代,今已少见。
藿 (豆叶): 《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古代平民常食,常“藿食者”指平民。
蕨: 《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古代重要的野菜。
薇 (野豌豆): 《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
重要提示:
古今名称差异: 很多蔬菜古今名称不同(如葵、菘、胡瓜),需仔细辨别。
同名异物/异物同名: 同一名称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可能指不同植物(如“胡豆”可指豌豆或蚕豆);同一植物在不同文献可能有不同名称。
栽培与野生: 文献记载的植物可能是野生采集的,也可能是人工栽培的。农书如《齐民要术》记载的多为栽培种。
来源与传播: 中国原产的蔬菜(如白菜、芥菜、韭菜、葱、大豆、冬瓜、芋、莲藕等)在早期文献中就有明确记载。原产外国的蔬菜(如黄瓜、大蒜、芫荽、菠菜、茄子、豌豆、蚕豆等)通常在其传入后不久就有文献记载,名称常带“胡”、“番”、“海”等字眼(如胡瓜、胡荽、番薯、番茄、海椒)。
文献价值: 《齐民要术》因其系统性和对栽培技术的详细记载,是研究南北朝以前蔬菜最核心的文献。《诗经》、《尔雅》、《礼记》等提供了更早期的名称和用途信息。《本草纲目》则是对历代名称和知识的重要总结。
通过查阅这些古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餐桌上的许多蔬菜,其栽培和食用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有些是本土起源,有些很早就从域外引入并融入中华饮食文化。《齐民要术》等农书更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辉煌成就的见证。